古人讲究,以民为天,重视人民而不会重视君主,算作一种民本主义的思想,但重视人民就应该让人民过上好日子。为何民的命运依然悲惨?
《诗·烝民》写道:“天生烝民,有物有则;民之秉彝,好是懿德。”《书·泰誓》写道:“天视自我民视,天听自我民听。”《孟子》写道:“民为贵、社稷次之、君为轻。”在士大夫文化里,民贵君轻的思想总是存在的,而且他们自认为可以代表人民发言,可以支持皇帝的毛病,可以帮助皇帝治理天下,让人民过上好日子。一旦听到风吹雨打的声音,他们就很敏感,“疑是民间怨苦声”。不管是皇帝还是官员,都在强调人民的重要性,但为什么人们的命运依然悲惨?因为人民没有权力,权力掌握在皇帝和官员手中。在集权主义时代,没有权力就没有尊严,利益就会被侵占,甚至一辈子忍受奴役和剥削,却失去了话语权。古代农民大多被压榨和剥削,不读书,不识字,主要还是没钱,只能自己种地,而种的地是皇帝的,必须要向皇帝缴纳赋税,还要服兵役,服徭役,非常苦痛。尤其遭遇饥荒和战乱的时候,农民没吃的,就要逃荒要饭,发展成流民,流民聚在一起就会闹事。他们有可能去参军打仗,但在打仗的过程中有可能丧失生命,也有可能当一辈子兵,叫做“十五从军征,八十始得归。”农民始终成了被压榨、被剥削的一群人,失去了话语权,不享有任何政治权利,也没有合法的资格和力量表达自己的意愿,不能维护自己的利益,尤其不能阻止别人干侵害自己的事,特别是公权力侵害自己的事情,农民根本无法阻止,只能默默忍受。
展开剩余71%倘若一个官员到民间巡视,看到一个农民长得不顺眼,上去打农民一巴掌,那么农民只能笑脸相迎,甚至还要把另一张脸递上去,让官员再打一巴掌,等于沾一沾官员的官气,似乎高贵了不少。倘若农民敢于和官员硬碰硬,就一定被打得皮开肉绽,甚至命丧当场。官员代表公权力,可以欺压农民,而农民却不具备反抗的权力,主要还是没权没钱,命如蝼蚁。农民反抗官员的成本非常大,即便走正式途径,也不能对官员怎么样,甚至被官员搞得家破人亡。自古民不与官斗,因为民与官斗付出的成本是非常大的,甚至被搞得家破人亡,就不如默默忍受压榨和剥削,哪怕被官员打了一顿,也仍然笑脸相迎,只当成命运捉弄自己,叫做命该如此,躲不过去的。农民想要逆天改命,就要花费三代以上人的努力,培养一个书生,让书生去参加科举考试。书生考中之后就可以做官,光宗耀祖。倘若考不中,就会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,有可能隔三年再考,也有可能在外漂泊,没脸回家,当然也有的书生想不开,自绝于人间。有的书生考了一辈子也没有考中,算是荒废了青春,中了皇帝设置的圈套。
皇帝讲究以民为本,要崇文尚礼,要敬天重礼,却偏偏养了一群借助公权力假公济私、视民如草芥、待民如贼寇的官员。虽然先秦的周公孔孟到明末清初的黄宗羲、顾炎武,很多圣贤之士殚精竭虑,倡导民本思想,为民鼓呼,但人民始终是一个群体概念,并没有真正获得政治权利。即便有了辛亥革命的民权思想,也仍然没有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。人民只是一个被君主借用的群体概念,没有任何的话语权,也没有什么财富,只能老老实实种地,老老实实做点小买卖,供养统治阶级消耗的钱粮。统治阶级所谓的以民为本,实际上就是以君为本,要君主爱民保民,还要说以民为本的思想,甚至提出了“水可载舟,亦可覆舟”的民本主义思想,要君主重视人民,甚至把人民当成安身立命之本,却往往只是口头上的说法,真正的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回事。《春秋左传·文公十三年》中写道:“天生民而树之君,以利之也。”民是天生的,君是树起来的。当君与民发生矛盾冲突的时候,当然以民为本,要让人民做主,君主要听从人民的意见,这才是真正的民主。可是事实上却截然相反,君主和人民发生矛盾的时候,人民要听君主的,而不能集体闹事。
倘若人民自发组织起来,选出代表,要和君主谈判,那么君主就会认为人民要造反,不但要杀害人民的代表,而且要杀害领导人民革命的领袖。农民起义者大多知道这种操作,也知道所谓的以民为本是什么意思,就要替天行道、借天易君,仍然打着行天道的旗号,号召很多信众一起造反,其实就是暴力夺权。农民起义本身是民权的一种体现,却往往容易被起义领袖借用。甚至某些起义领袖把自己当成了土皇帝,要享受皇帝的待遇。如此一来,统治者似乎并没有完全得民心,而只是把以民为本的说法挂在口头上,要让老百姓吃饱穿暖,就算天下太平。倘若遇到饥荒和战乱,统治者无暇顾及民间,就很可能弄得很多农民家破人亡。农民为了生存,就要起义造反,就要吃大户。为了生存而造反,似乎是民权的一种体现,也可以叫做天赋民权,却不是天赋君权。君主是人民选出来的,等于人民把手中的权力上交给君主,要君主来管理天下。而君主把权力分配给各级官员,就造成了一种错觉。官员以为从皇帝那里获得了权力,就要忠于皇帝,却不会认为权力的根源在民间。权力只会对他的来源负责,官员应该对权力的来源负责,也就是对人民负责,而不是对皇帝负责,因为皇帝不是权力的来源,只是被人民选出来的。但皇帝实现了世袭以后,就不是人民选出来那么简单了,会固化社会制度,会稳定压迫和剥削人的制度,只要能够获得相对的社会安定,就算是太平盛世了。
如此来看,古代社会讲究以民为本,只是口头上讲述,甚至只是让农民过着被压榨被剥削的日子,统治阶级却享受荣华富贵,还要维持现有的社会秩序,那么民的命运依然悲惨,就是必然的了,不是命运的缘故,而是整个制度造成的,是统治阶级改变了以民为本的思想,最终成了以君为本,以权力系统为本。人民丧失了话语权,当然命运会悲惨了。
发布于:河北省盛宝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